抗战胜利后的国军待遇奇侠优配
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待遇非常糟糕,许多普通士兵甚至常常吃不饱饭,这是广为人知的事实。许多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抗战期间大面积国土沦陷,国统区物资极度匮乏,物价飞涨造成的。然而,这种看法其实并不全面。即便是在抗战胜利之后,随着大量失地被收复,物资供应逐渐改善,国军士兵的待遇依然没有明显提升。与此同时,高层将领们却“衣食无忧”,个个腰缠万贯,生活奢靡。
一、抗战胜利后士兵依旧吃不饱
士兵的待遇之低,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比如根据当时国军南京司令部的调查报告显示:“士兵待遇过低,最低生活保障都难以维持,例如最低级别的二等兵,一个月的工资只能寄出一封航空平信。”试想一下,作为战场上的主力,士兵一个月的工资竟然仅够寄一封信,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震惊。这也解释了为何许多被征召入伍的普通百姓,很快便音讯全无,甚至连一封家书都寄不出去。原因之一是大多数士兵不识字,即便有人帮忙写信,也因没钱寄信而无法通信。更令人痛心的是,士兵们不仅领不到应得的工资,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展开剩余84%以当时国军第五战区第十挺进纵队第三支队第二大队第六中队的士兵邹云起为例,他回忆道:“刚到六中队报到,首先面对的就是饥饿。一日两餐粗米饭,分量少得根本吃不饱,配菜只有少许用白水煮的青菜,油几乎没有。每当夜晚来临,肚子饿得几乎难以忍受。除了粮食紧缺,连连、营里都没有医务人员,团里只有一两名医生。小病没药治,大病住院都成了难题。”士兵们饭吃不饱,荤菜稀缺,面黄肌瘦的模样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低级军官的工资连三斤肉都买不起
如此恶劣的待遇,自然难以指望士兵们有充足的战斗力。回想清朝末年,绿营士兵每月工资只有三两三银子,当时人们常开玩笑说:“一个月拿这么点银子,上战场打三枪已经对得起皇上了。”那时候一斤猪肉约需四五十文钱,按月工资折算,士兵们一个月的收入能买到六七十斤猪肉,虽不多但还能勉强维持生活。相比之下,抗战时期国军士兵工资甚至连买三斤猪肉的钱都凑不齐,连饭都吃不饱,又怎能指望他们奋力杀敌?
更荒谬的是,这样的窘境不仅仅发生在士兵身上,低级军官的情况同样惨淡。国军低级军官月薪除去理发、洗衣等日常开销,根本无法养活家庭。联勤总部曾收到一封基层军官的信件,内容令人心酸:“六位准尉,元月份的薪水总共才800多金圆券,到二月份才发。理发一次要200元,洗一套单衣要100元,一个月理发两次、洗衣四次,光这就要800元,剩下的钱连洗澡都不够。虽然每天副食费40元,但蔬菜、柴火、食盐三样必不可少,扣除开销后剩余的钱几乎买不到油。猪肉每斤要300多元,哪里还有余钱买呢?我们简直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
细看这些数字,当时准尉的月薪只有800多金圆券,而一斤猪肉竟要300多元,这意味着他们一个月工资连买三斤猪肉的钱都不够!换算下来,国军基层军官的收入不到清末绿营兵的二十分之一。从这角度看,国军还能保持一定战斗力和士气,实属义务奉献、纯靠爱国情怀在支撑。
三、高级军官生活困顿竟卖妻求生
如果你以为如此艰苦的生活只是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的专利,那就大错特错了。抗战胜利后,许多高级军官如果不贪污军饷,生活同样拮据得难以为继。部分高级军官甚至被列为“编余人员”,每月只能领到象征性的干薪,入不敷出,家中困顿。
比如一位名叫张清泉的编余军官,因为没有收入来源,竟被迫卖掉妻子以维持生活。两人感情深厚,分开时在街头抱头痛哭,让路人无不动容。还有一位中将奚泽,因家庭经济压力巨大,妻子不堪重负,最后投江自尽。陆军少将陈天民患病后既无钱医治也无钱购粮,忍受贫困和病痛双重折磨,最终选择在家中服药自尽。他去世后,连基本的丧葬费都无力支付,最后还是战友们凑钱才让他入土为安。
这种情况下,高级军官们忍无可忍,纷纷组织抗议,最终引发了轰动一时的“中山陵哭陵事件”,使蒋介石陷入尴尬和困境。
四、实权派官员却肥得流油
但如果你以为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穷困潦倒,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些掌握实权的高层官员个个腰缠万贯,生活奢华无比。最肥缺的职位就是所谓的“接收大员”,当时被人戏称为“五子登科”,荣华富贵程度令人咋舌。
以华北地区海军专员办公处平津分处主任刘乃沂为例,职务虽不算最高,但却是出了名的大贪官。传闻他拥有4个小老婆,财富无数。清查团在搜查其府邸时,共发现其刘公馆3处、汽车两辆、黄金2000余两、美金1万元、养珠1万余粒、皮筒150余件、赤金镯12只、金表3只,以及大量洋灰、白糖、钢铁等物资。而且他从日人小莳洋行、太田洋行和中裕洋行接收的物资也未申报。据估计,刘乃沂个人藏匿的物资总价值超过10亿元。
除了“接收大员”,那些掌握实战部队的高级军官同样腰缠万贯。例如抗战名将张灵甫,堪称不折不扣的大富翁。张灵甫的同班同学董其武回忆:“在陆军大学受训时,每个将领班规定只准带一个参谋,但张灵甫却带了两个。上课时,他只上了一节课,其他课让参谋代替。他在重庆郊外买了一座洋楼,生活奢华,每天吃喝嫖赌,一派养尊处优的样子。那洋楼豪华辉煌,设有舞厅和餐厅,宛如王宫,让我看得眼花缭乱。”
除了重庆别墅,张灵甫还有大量珍贵的名人字画和古董文物收藏,多达四十几大箱。迎娶年仅17岁的第四任姨太太王玉龄时(正妻未离婚,实际是小妾),婚房是一处南京的花园别墅,聘礼高达70根金条。据说他在部下卢醒处还存放了25根金条,结婚时卢醒资金紧张,张灵甫大方地放弃了这笔钱,让卢醒感激不尽,誓死效忠。可见,这位整编74师师长不仅帅气,还极为富有。
当然,在国军中,像张灵甫这样的富豪只算中等水平。孟良崮战役后他战死,一名吴姓将官看中了其遗孀王玉玲,并派人提亲,开出的聘礼高达400根金条。可见国军对士兵和低级军官极其吝啬,但在权贵们的女人身上却极其慷慨。
正如董其武所言:“这样的将领怎么可能专心抗日?怎么不丧失民心军心?这样的政府怎能不招致国难奇侠优配,怎能不亡国?”
发布于:天津市龙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